记者:您近来又将20年来海洋史团队的研究成果加以统合,增订完善,扩大规模,推出《海洋与中国研究丛书》26本,盛况空前。它具有什么理论价值和社会价值?
杨:我同意李庆新先生的推介和评价:“这套丛书的核心价值在于论证、阐释、弘扬东方的海洋文明、海洋文化,改变东方有航海活动没有海洋文明、海洋文化的旧思想观念,使海洋文明的概念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定义中解放出来,成为新兴海洋国家创新的理念。在诸多理论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多所开创,既有对中国海洋文明历史的深刻思考,又有对现实问题的高度关怀”,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正能量,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对于增强国民的海洋意识,推进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维护我国海洋权益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记者:您和您的弟子合著的《中国海洋空间丛书》(4册)近日已由海洋出版社出版,将与《海洋与中国研究丛书》(26本)一起在“海洋与中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首发,我们很想知道这套书背后的故事。
杨:这套丛书从2015年开始研究写作,是我和博士生们运用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科际整合”方法的尝试。面对国际海洋的风云变幻,中国的海洋空间面临空前严峻的挑战,中国向何处去?我们必须以“过去·现在·未来的时空布局”给出科学的答案。我们不揣微力,用心探求,主要研究海洋对我国国民生存的历史影响与未来改变,探索新的生存空间的构建,从海洋社会的角度诠释我国自己独特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和国情文化,为合理开发利用海洋提供理论支撑,唤醒国民的海洋意识,使国民认识海洋、关心海洋、热爱海洋。我们结合博士学位课程“海洋史学学术前沿追踪”的学习和讨论,从前人和当下不同学科的学者对海洋空间的解释中吸取知识和灵感,确立观察的视点,建构中国的海洋空间。广泛捜集资料和吸收中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接触了以往未曾触碰过的领域和知识,不断完善着自己的思路,构建起新的叙事方法。
记者:您对中国海洋文明和海洋发展,作为学者著书立说,作为政协委员建言献策,唤起人们重视海洋的意识,请您讲一下我国的海洋空间在哪里。
杨:我们在书中有详细的解说,不好用几句话概括。海洋空间的变化有自然和人文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水域空间的伸缩、资源的增长和消退,等等。这里要讲更重要的人文因素,从当前而言,人类若是忽视海洋生态、环境,以牺牲海洋为代价谋求发展,污染海洋环境、肆意填海造陆、过度海洋捕捞等行为都会造成海洋空间的退缩。从中国历史来看,历代王朝“重陆轻海”,造成海洋一直处于边缘地位,民众海洋意识淡薄,向海洋发展阻力重重,开拓海洋空间不足。从话语构建而言,西方学界乃至一些中国学者将中国归类为“大陆”国家,没有海洋文明。如果照此论调,不去建构中国海洋文明的话语,又有什么动力去拓展中国的海洋空间呢?
记者:最后,您能否谈谈如何构建中国海洋文明的话语权问题?
杨:首先,我们要讲好中国海洋故事,增强海洋意识。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海洋话语体系是由“西方中心论”建构起来的,中国“海洋话语缺失”问题十分严重。我们亟须反思西方中心论,解构西方海洋话语霸权,积极建立以中国为主体的海洋话语体系。其次,我们要发出中国的声音,增强话语权意识,让全世界人民重新认识中国。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自信来自历史深处。中国有着深厚的海洋文化传统,我们亟须发展中国海洋史学,充分挖掘中国海洋的历史与文化资源,弘扬中华海洋文明的优秀文化基因,继承中华海洋文化传统。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例,“一带一路”虽是新概念,但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借助沿线各国人民所熟知的“丝绸之路”这一历史符号,作为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情感纽带,表达和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治理提出中国方案。“一带一路”倡议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魅力,我们要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向世界传播中国的文化理念,在世界体系中注入更多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元素,增强中国文化自信。(记者:徐鑫)

扫描左侧二维码或者手动搜索 ynszyfks ,关注【云南三支一扶考试】微信公众号。
| 省份 | * |
|---|---|
| 姓名 | * |
| 电话 | * |
| 微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