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云南三支一扶考试内容-公基:常见哲学知识点

2019-03-27 10:26:24 来源:中公教育

编辑推荐云南省三支一扶考试交流群:418057803

编辑推荐温馨提示:考生通过加QQ群、关注微信公众号“ynszyfks”可以和更多考友交流、获取更多备考资料、免费视频课等资料哦!

 【导语】云南中公基层考试网为方便考生进行三支一扶备考,为考生每日准备三支一扶考试资讯,报考指导,考试资料,考试模拟题等!

通过研究近几年考试发现,文学常识在事业单位考试中出现的频率极高,而在文学常识中,古代诗歌也时有出现。在之前的考试中常出现的考察方式往往是给出作者让选相应的诗词,但随着事业单位考试竞争的日益激烈,为了能在笔试成绩中有一定的区分度,古代诗歌在考察的过程中难度也在日益增加。不在单纯的去让考生把作者与诗歌相对应,而是考察诗歌更深层次的涵义。如考察诗歌中相关的人物、相关的季节、相关的景点或地名、相关的历史事件。下文就对该类型的考察进行归纳整理。

考察类型相关诗句

诗歌中的人物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飞将:李广)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君:元二)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妃子:杨玉环)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中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

一、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判断

此部分大多数是以古文例句的形式来判断或者区分属于哪种观点。所以此部分建议大家从基本的概念入手,抓住关键词。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如,水是万物的始基;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气者,理之依也;五行说等。

2.主观唯心主义。它主张人的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存在于人的精神之中。如,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物是观念的集合;人是万物的尺度;万物皆备于我;我思故我在;吾心即宇宙;心外无物等。

3.客观唯心主义。它主张脱离物质世界,并在人之外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如,盘古开天地;上帝创世纪;理在事先;老子的“道”;绝对观念论等。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1.二者的区别: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是有条件的,是相对的。

2.二者的联系:一方面,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特殊性必然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另一方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在一定范围、时间内是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范围、时间内则变成特殊性的东西,反之亦然。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一切事物;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在分析事物时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认识事物时,必须要经过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多次反复,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深化认识。

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决定认识(要注意(2)(3)两者的区分)

(1)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4)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注意: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要是以实践作为原点来推动认识的发展。比如三次科技革命所带来的的蒸汽机、发电机以及计算机推动了我们对新事物的从新认识。而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则是把寻求新的认识作为原点来促进实践的发展。比如,为了认识更广阔的宇宙空间,我们需要先进的科技手段来作为物质基础,因此“天眼”FAST出现能够带领我们了解更广阔的的宇宙。

2.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具有两重性: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则对实践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甚至导致实践的失败。

以上就是,就是给大家分析近几年统考中常见的哲学考点。在最后的冲刺阶段,希望大家有重点的去复习,高效的复习。最后预祝大家在2019年事业单位统一考试中取得满意的成绩!

》江州司马:白居易)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董大:董庭兰)

诗歌中的季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春天)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冬天)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稼轩长短句》 夏天)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冬天)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春天)

诗歌中的景点或地名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杜甫《望岳》 岱宗:泰山)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锦官城:成都)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广陵:扬州)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甘肃玉门关)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登黄鹤楼》 湖北黄鹤楼)

诗歌里的历史事件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赤壁之战)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安史之乱)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宋末抗元)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狱歌》 百日维新)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刘向《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

通过整理,各位考生要归类总结,抓住核心考点。在备考时,不仅关注诗歌本身,同时也要关注诗歌深层次的涵义。

例题展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所表现的季节是:

A.春天 B.夏天 C.秋天 D.冬天

答案:D。解析:该句诗歌是的意思是雪花飘落树枝上,像一夜之间春风忽然吹来,千万棵梨树上梨花竞相开放。

更多信息关注:云南基层公职考试   云南三支一扶考试

扫描左侧二维码或者手动搜索  ynszyfks ,关注【云南三支一扶考试】微信公众号。

热门推荐
公告预约
省份 *
姓名 *
电话 *
QQ
微信
备考平台
考前热搜

中公简介 | 中公荣誉 | 社会责任 | 媒体聚焦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支付方式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加入我们
Copyright©1999-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全国统一报名专线:400-6300-999 网校报名:400-900-8885 图书订购:400-6509-705
京ICP备10218183号-83 京ICP证16118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763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13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