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首页 > 选调生 > 考试资讯 > 政策待遇 >

全国选调生工作发展及历史

2018-10-26 09:23:33 来源: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

第四阶段:探索阶段

1999.10 中组部在江苏召开全国选调生工作座谈会,开始全面恢复选调生工作。

1999 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

2000至今 就业形势趋紧。

2000.9.5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抓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通知》(中发〔1995〕2号)和全国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座谈会精神,中组部颁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的意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组织部要会同有关部门,每年选调一定数量的应届毕业的优秀大学生和研究生到基层重点培养锻炼,并把这项工作纳入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的整体规划。要对他们加强培养教育,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使他们健康成长。对德才素质好、有发展潜力的,要列入后备干部名单。条件成熟的,要及时提拔到基层领导岗位。适合做机关工作的,有计划地补充进县级以上党政机关。

2000.1.12 中组部等部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工作的通知》(组通字[2000]3号)。实践证明,选调品学兼优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符合领导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是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加强领导班子及其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从源头抓起,培养造就大批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领导人才的一项战略性措施。世纪之交,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更加需要高瞻远瞩,有计划地做好领导人才的培养工作。明确选调生工作的重点是培养党政领导干部后备人选,同时为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培养高素质的工作人员。必须按照中央提出的党政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要求做好选调工作。选调生分配纳入高等院校毕业生分配计划。

2002 中央党校第一期选调生(地厅级)培训班开班。

2002.5.29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曾庆红同志专门接见了第一期培训班学员,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要把选调生工作作为一项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大事,继续抓紧抓好。还特别强调:对选调生工作一要坚持,二要改进,三要提高。

2002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内参《福建从培养接班人的高度改进选拔培养高校应届毕业生方式》上就福建省选调生工作作出批示:“这个办法好,选拔高校应届毕业生先放到农村基层去锻炼,不但有助于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文化素质,加强农村工作,而且有利于培养青年干部,特别是有利于培养他们对人民群众的感情。”

2003.3-2003.7 中央选调生第二期培训班开班。

2003扩招后第一届学生毕业,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很多大学毕业生选择选调下基层。

2003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发出《关于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通知》(中青联发[2003]26号),这项计划通过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促进西部贫困地区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拓展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渠道,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既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又有基层工作经验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优秀青年人才。

2003广东梅州提前两年到高校“下单”培养选调生 2003年,梅州市委决定成立“战略后备人才培养工程”领导小组,利用本地高校———嘉应学院升为本科的契机,用5年时间,每年从学院本科三年级优秀学生中选拔60人作为“党政战略后备人才”培养对象,经过培训、公务员考试和有关考核、淘汰,合格者作为选调生安排到基层党政部门工作。特别要求他们利用寒暑假到村镇挂职锻炼,提前了解基层,提前对接基层。

2003.6 山东省委组织部、共青团山东省委下发了《关于做好选调生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充实共青团干部队伍工作的通知》(鲁组通字[2003]21号),决定每年从高校选拔一批政治坚定,有培养前途,热爱青年工作的优秀应届大学毕业生充实到省共青团干部队伍。

2004.7.6十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在湖北省委党校2004届选调生岗前培训班上发表了关于选调生工作的重要讲话并看望了所有选调生学员。今年组织部确定的是300人,常委讨论加了200人,争取明年达到1000人。我们湖北省有1000多个乡镇,争取每年每个乡镇增加一个。我们要经过5年、10年、15年的努力,使干部的素质逐步提高,逐步成为市、县两级的骨干。

扫描左侧二维码或者手动搜索ynlxks,关注【云南公务员遴选考试】微信公众号。

热门推荐
公告预约
省份 *
姓名 *
电话 *
QQ
微信
备考平台
考前热搜

中公简介 | 中公荣誉 | 社会责任 | 媒体聚焦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支付方式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加入我们
Copyright©1999-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全国统一报名专线:400-6300-999 网校报名:400-900-8885 图书订购:400-6509-705
京ICP备10218183号-83 京ICP证16118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763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13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