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解析】
[提出观点]
规则教育十分有必要,一个不受规则的人是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的,每个人都遵守规则,人们在社会上各司其职,互不干扰的同时推进社会向前发展。
[综合分析]
在突遭暴雨这一突发情况后,这么多孩子能做到“教科书般的撤离”,一方面当然得益于活动组织者的有力疏导,但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这些学生们已经接受了规则教育,具有了规则意识。
规则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晴雨表”。在《说文解字》中,“规”的释义是“有法度也”,是指人们行为所依据的“规范”;“则”的释义是“等画物也”,即均等划分事物,引申为“标准”。由此可见,规则就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基本规范和标准。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小学生“教科书般的撤离”,体现了文明礼仪和社会规则教育的成果。民众的“高素质”是由良好的规则和社会环境教育、熏陶出来的。好的规则和环境,对于一个社会至关重要。缺乏必要的规则意识,人们就会表现出各种“低素质”的不文明行为:不守秩序,插队,公共场合大声讲话,乱丢垃圾,等等。
人们并非生来就具有这种规则意识。相反,它需要后天的教育。只有经过教育,在无数次的重复或练习后,逐步固定下来,变成人的行为方式,规则才能成为人的习惯,指导人的行为。
[对策措施]
规则教育,应该从基础教育阶段抓起。学校,是培育青少年规则意识和文明礼仪最重要的场所。学校应该把规则教育作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维度和重要内容。在平时的规则教育中形成自觉,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学生们真正产生规则意识,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
接受规则教育的对象,也不应局限于小学生。实际上,即使是大中学生,乃至成年人,都有必要不断接受规则教育,强化规则意识,为自己的文明礼仪和规则意识查漏补缺。
资料来源:
中青报:“教科书式撤离”理当是文明的日常

扫描左侧二维码或者手动搜索ynlxks,关注【云南公务员选遴考试】微信公众号。
| 省份 | * |
|---|---|
| 姓名 | * |
| 电话 | * |
| 微信 | |